一塊應許之地

撰文/謝明勳(第一任館長)

 

台鐵高雄港站終於在2010年10月24日縱貫鐵道全通紀念日當天,以「打狗鐵道故事館」的新面貌開門營業。高雄港站的保留與再利用,成為小型的鐵道博物館,無論在都市更新開發,或是鐵道文化資產保存,都具有特別的象徵意義。

 

高雄港站作為高雄的第一個火車站,也是南台灣現代文明的發源地,從1900年到1941年,他是打狗停車場,打狗驛,高雄驛,是這個新興城市最重要的門戶。1941年之後,隨著都市的擴張,新的都市計畫實施,高雄驛也遷移到現在的高雄火車站位置,縱貫線的旅客列車轉移到新車站,但是老車站仍然擔負著全台灣最重的貨物運輸角色,一直到2008年停業前夕,他以高雄港站的名字,雄霸台灣最大貨運車站地位。

 

即使是最大的貨運火車站,也終將不敵公路貨運的發達,鐵路貨運年年走下坡,南高雄重工業出走,加上都市中心的向外擴張,高雄港站以及連繫周邊前鎮車場、高雄機廠、中島車場、草衙車場、苓雅寮車場的臨港線鐵路,造成市中心存在50多處平交道,竟然成為高雄市民眼中的交通毒瘤,欲除之而後快。

 

2002年葉菊蘭代理高雄市長,趁著舉辦高雄燈會之際,將愛河最靠近出海口的臨港線鐵路橋鋪上木棧道,燈會結束後耍賴不拆,從此臨港線火車再也無法繞著高雄市區行駛。接下來,大家都把腦筋動到這條廊帶上面來,要建自行車道,要建輕軌,把台灣僅有的一條環狀鐵路凌遲的柔腸寸斷。

 

高雄港站近年來最大的破壞,是由捷運建設造成的。110年的老車站正好也是捷運橘線的終點西子灣站,於是扇形車庫、南號誌樓、貨物月台、站內股道,都在2000年前後被捷運工程拆除。捷運通車後,當然也不可能把它復原。不過,對高雄港站最大的浩劫,應該是2008年的臨海二路貫通計畫。這個案子是將一條30米寬的「計畫道路」從高雄港站最核心的區域橫切過去,說是提供哈瑪星地區便捷的聯外交通和停車場。

 

許多人知道這個案子之後,才驚覺有這麼一條計畫道路,更驚人的是,整個高雄港站站區竟然已經被劃為商業區、住宅區,等著都市更新開發賺錢。我們 (編按:此處為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)透過各種管道向市長室表示關切,經過幾次的會議和會勘後,市府為了消化這筆營建署補助的3600萬元,仍然執意要建這條計畫道路,不過承諾會使用可逆式工法,並且保留扇形軌道。這個事件,讓我們對市府團隊失望透了,不過卻也催生「打狗驛古蹟指定聯盟」和「縱貫線鐵道保存協會」,2009年開始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高雄港站站區的保存運動。

 

2010年6月文化局長史哲約「打狗驛古蹟指定聯盟」的前後任召集人劉秋兒和李宇軒,以及我一起在局長室討論高雄港站的都市計畫案,以及如何兼顧鐵道文化資產保存。老實說,那天我是不太客氣的,我把謝長廷時代燈會環港列車,林欽榮局長推動的博物館群計畫,高雄港站作為鐵道博物館的承諾,乃至現在端出來一份未經公民討論的毀滅性都市計畫,看做是一場大騙局。根本沒有永續性的文化政策,只要看到工程建設,碰到都市開發,文化政策就會轉彎,甚至消失不見。

 

從多年來和市府交手的經驗,我對這樣的會談並不抱有什麼期望,乾脆跟史局長聊眼前那套真空管,還有鐵道模型。想不到局長小時候玩過鐵道模型,現在仍然無法忘情,希望我們幫忙做一套高雄港站的鐵道模型場景。接著我隨口一提,既然高雄港站已經裁撤,高雄站長還要花精神花錢管理這個空殼子,乾脆文化局出面來認養好了,我們來把它做成一個小型的鐵道文化展示場,裡面擺放高雄港站的全景模型。沒想到,史局長劍及履及,馬上透過管道向臺鐵局接洽高雄港站認養事宜,同時也從文建會那裏爭取了一筆錢做為委託營運費用。

 

高雄港站的認養牽涉到幾件事,老實說,我本來並沒想到那麼快就可以促成。主要是高雄市政府正為了高雄港站站區的都市計畫,而和業主臺鐵局僵持不下,氣氛實在很差。對台鐵來說,好不容易有一大塊地皮可以開發賣錢,但是都市計畫卻限制一堆,除了計畫道路之外,又要劃設公園用地,又要劃出特種文化用地,眼看著都無利可圖了。然而高雄市政府也承受我們這些文史團體,甚至在地住民的種種壓力。所以雖然被列為台灣五大都市更新區域,卻遲遲無法核定最終版本的都市計畫。

 

我本來的想法,高雄港站站區地質很弱,周邊開發強度也不足以有效賺到錢,蓋了大樓充其量也只是多了一些賣不出去的空房子,但是哈瑪星和鹽埕埔地區卻少了珍貴的完整都市開放空間,所以一直反對高密度開發的版本。我認為應該把這裡的台鐵權益,也就是可以賣錢的容積,轉移到其他台鐵站場,例如前鎮車場和高雄機廠,那裏的房地產可以比高雄港站這邊好脫手呢。不過,前鎮車場那塊區域,其中的90%屬於高雄縣,高雄市範圍只有10%,配合都市計畫的通盤檢討和容積移轉困難重重。沒想到,2010年12月25日的縣市合併,卻為這個構想找到一條出路,最近的情勢發展,似乎也朝著這個方向走,如此一來,高雄港站站區的最大限度保存就很有希望了。

主管機關

高史博附屬館舍

營運團隊